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第3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末将请殿下回城,说是鲁监国派使者过来了。”

第694章再见张煌言

    战马急驰,飞速穿过城门,转过几条街道后,在湖广总督府衙前停下。

    一名士卒忙迎接上,一把抓住战马缰绳,王彦不待停稳,便利索的翻身下马。

    这时从府衙中迎出一人,却是何腾蛟的庶长子何长生。他前些日子刚满十五,行了冠礼,托王朝聘取了个表字文佐,然后又定了陈邦彦的小女儿为亲。

    何文瑞死后,何腾蛟的精力便放在王彦和这个以前不太注意的庶子身上,一心想用不多的时光,将其培养起来,但何长生前十多年都过得比较糊涂,在家中不受重视,也没被培养,秉性基本已经定型。

    “殿下,请跟我来,众位大人都到议事堂了。”何长生有些怯怯的行了一礼。

    王彦对这个二舅子笑了笑,“有劳文佐引路。”

    当即王彦便带着游友轮等人一起跟着进入总督府,路上王彦又与何长生说了几句勉励的话语,但何长生显然不太开心,说何腾蛟对他太过严厉,他有些吃不消了。

    这前十多年不重视,忽然一下重视起来,提出各种要求,何长生才刚满十五,不适应也很正常。

    到了议事堂外,王彦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有什么苦闷,别人不好说,你可以去王府找你大姐倾诉。”

    说完王彦便拉着下摆,跨过门槛,进了大堂,何腾蛟、陈邦彦、严起恒等人都在。

    众人齐齐起身行礼,“参见殿下!”

    王彦边走向大堂中间的正座,眼光便扫过堂内之人,见站在右边躬身行礼的正是鲁藩的兵部侍郎张煌言。

    王彦在主位坐定,然后挥手道:“诸位都座吧。”

    “谢殿下!”众人与跟着王彦进来的人,便在两侧座好。

    这时王彦便直接进入正题道:“张侍郎,上次两家合力封锁长江,虽然最后被洪承畴击破,但总体而言两家合作还是十分愉快。不知道张侍郎这次前来,可有什么大事?”

    张煌言站起来,行礼躬身,然后说道:“殿下,之前封锁长江,将建夷南北分隔,使南方的米粮无法运到北方,江淮山东因此群雄并起,使得建夷北方糜烂,而今漕运恢复,建夷有了粮草,正纠集大军扑灭两淮山东的义军,好恢复元气。殿下手握数十万雄兵,岂可坐看义民流血,正该趁着建夷尚未平定义军时,发兵攻打江南,不给建夷喘息之机。”

    两淮的情况,王彦并非一概不知,早在一月间时,就陆续有两淮的义军逃入湖北,前不久就有义军首领丁维昌中了清兵埋伏后,领着三百多残兵逃入湖北,此外还有谢迁的使者,这些都让他获取了许多消息。

    这些人大多张口就求王彦发兵救援,张煌言的说法却高级一些,想让王彦发兵,又不想己方身份坐低,似是寻求合作的姿态。

    王彦没有立即答复,因为他并没有做好出兵的准备,他看了看张煌言道:“鲁王是什么意思,已经发兵了吗?”

    这次王彦在武昌建藩,最高兴的怕就是鲁王了,他们明知道隆武朝廷再与满清谈和,却明目张胆的拉王彦去打满清,其中未必没有在王彦与隆武之间再添把火的意思。

    张煌言拱手回道:“鲁王殿下已经发兵,现在正与多铎激战于扬州。现今建夷主力都集结在扬州和淮安两处,西线空虚,殿下正好趁虚而入。请殿下发兵会猎南京,就是鲁王殿下的意思。”

    已经打起来了。

    王彦心中迅速思索,以鲁王的兵力,应该不是清兵的对手,如果他不发兵,鲁王估计要再次饮恨退入大海。

    这些年来,鲁王数次想反攻陆地,最**时发起了数万义军,但最终都因为势单力孤,无奈退回大海。

    看来这些挫折没有使他屈服,反而便加坚毅起来。

    眼下清兵西线空虚,确实是进攻的好时机,一来可以帮帮鲁王,毕竟当初王彦发动楚赣大战时,鲁王也在浙东发动了起义,帮他拖住了清兵。二来就算打不到南京,他也可以乘机干一票便缩回湖广。三来就是干扰满清,使得满清没有喘息的时间,疲乏满清。

    王彦想了一会儿,抬头再看着张煌言道:“此事重大,张侍郎容本藩与幕府商议商议,改日再给答复,可好?”

    这么重大的事情,不可能随便拍脑门就定下来。

    张煌言躬身道:“兵贵神速,还请殿下早日定下来。”

    王彦随即吩咐道:“来人,带张侍郎先去驿馆歇息。”

    张煌言躬身后退几步,然后转身大步走出大堂,跟着在外面等候的小吏离开。

    等他走后,王彦忽然开口问道:“吴大人,派往西安的人是否传回了消息?”

    王彦一直在准备攻打江南的事情,但是因为他自身战略转向的问题,许多准备工作都缓慢下来。

    整个隆武三年底,天下的时局发生了许多变化,大明和满清都是如此。

    天下一强两弱,两弱必然走向联合。

    早在去岁年底,王彦知道豪格据川陕自立后,便有意与他联系,而豪格在面对多尔衮的威胁下,也希望同南明暂时和解,缓和关系。

    今年一月时,豪格的使者便先到了武昌,正是王彦的老熟人韩昭宣。

    王彦见他时,其已经恢复汉家装束,言豪格以废剃发令,希望与王彦休战。

    王彦之前与众幕僚的商议,便是唆使豪格称帝,将他与多尔衮的矛盾,提升到他与顺治与整个清廷的矛盾,使得两方彻底分裂,无法和解,以此来分化满清实力。

    韩昭宣的到来,正中王彦下怀,王彦当时也表达了停战之意,并派遣官员前往西安,了解豪格的动向,等缓和西面的威胁之后,才好把注意力放到江南。

    这先稳住豪格,便是王彦东下战略的一个准备,只是最近诸多事情繁忙,他便少有过问。

    吴晋锡现在是藩国的礼部尚书,他听王彦问起,忙起身回道:“回禀殿下,前几日就有消息传来,说是豪格与吴三桂西征,击败了盘踞在青海的和硕特蒙古,顾实汗已经臣服于豪格,而豪格并未班师,似乎有意继续征伐盘踞于柳城、哈刺火州的土鲁番。”

第695章决定发兵

    豪格居然征服了和硕特蒙古,还要打吐鲁番,看来他目前的战略是向西发展。

    这表示着至少短期内,王彦在西线的压力,将大大减轻,这正符合他的心意,但也并不能因此而放松警惕。

    豪格若是强大了,肯定也会生出南侵之心,毕竟相比于西边的沙漠,中原大地更适合人居住,更能引起他的野心。

    王彦想了想对吴晋锡道:“现今豪格还是比较依靠孟乔芳、吴三桂、韩昭宣这些汉臣,但是一旦他征服和硕特、吐鲁番、甚至是叶尔羌汗国后,有这些异族加入进来,或许局面会有所改变。吴大人近期要多派人与韩昭宣等人接触,趁着这些汉臣还说的上话,唆使韩昭宣等人趁着豪格得胜,尽快劝他建号称帝。”

    豪格现在割据川陕,他的矛盾主要还是与多尔衮的矛盾,如果多尔衮下台,或是死了,豪格还是有可能与顺治、布木布泰达成和解,但他要是称了皇帝,那就彻底没有回头路了。

    吴晋锡听了王彦的话,躬身道:“下官知晓了,近期会再派人前往西安。”他停了一下,却又行礼道:“殿下,下官以为豪格即便征服了叶尔羌,内部的汉臣或许并不会失势,那叶尔羌不比蒙古,信奉的并非黄教,与中国与建夷信仰皆不相同,而相比之下,中国与建夷的差异要小于建夷与叶尔羌的差异,下官认为豪格还是需要汉臣替他压制叶尔羌、吐鲁番等外藩。不过豪格内部汉臣的实力过于强大,对于本朝或许并非好事。”

    汉人心中多有天下的情结,眷恋故土,在意自身的身份,是中华还是夷狄。

    现在豪格实力不够,他们现在只求割据,可要是实力一旦壮大后,最先唆使豪格争天下的人,必然是这些汉人,这就像当初洪承畴、冯铨等人最先支持多尔衮攻打弘光朝一样,是一个心理。

    总不能到死的时候,身份居然还是个夷狄小国之臣,那有什么脸面在地下见人。

    王彦懂吴晋锡的意思,时势本就变幻无测,就像他与隆武,当初多么和谐,现在却搞成这样,典型的可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但他却不能因为今天,就否认当初拥戴隆武是错误的。

    还有现在的鲁王,与他合作多次,相处还算融洽,但王彦可以预见,一旦鲁王势力做大,多半也是要与他翻脸的。

    这是人性使然,天下间能共患难的多,能共富贵的少,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不管豪格内部的汉臣,今后怎么样,但现在还是值得他去联合的,毕竟大家都想先搞死多尔衮再说。

    王彦想了想,点了点头,“这件事情,孤知晓了。吴大人先按着孤说的去办即可。”

    “下官领命。”吴晋锡行礼后入座。

    王彦又把目光投降余太初,吩咐一句道:“在西安的情报点,要尽快建立起来,豪格政权的一举一动,都要及时禀报。”

    余太初站起来,应道:“诺!”

    王彦挥了挥手,正了正身子,“方才张侍郎的话,诸位也都听了,现在豪格忙于西征,无暇南顾,孤认为可以发兵,诸位以为如何?该做些什么准备?”

    王彦这么说,那就是有意发兵了。

    在座的官员们一阵交头接耳,而这么重大的事情,怎么少得了何腾蛟。

    众人还在交谈,他便先力挺王彦一句,“本官觉得机会难得,可以打上一打,至少能夺几个县过来。”他停了下,接着又道:“殿下建藩后与朝廷不和,这几个月来各地人心动荡,正好借这一战,宣誓抗清救国的立场没变,使得地方上迅速安定下来。”

    王彦想听的是怎么打,要做些什么准备,具体的目标是什么,到底是以光复南京为目标,还是以为鲁王解围为目标,这不同的目标,便有不同的准备。

    他原以为何腾蛟就前面一句没营养的话,但后面的话说出来,境界便不一样了。

    现在地方上动荡,许多人多是害怕王彦与隆武内讧,就像当年左良玉东叛一样,要是王彦内叛,那湖广、广东、江西、福建估计要打成一锅粥,极有可能重演弘光朝的悲剧,便宜了北面的满清,所以人心非常不稳。

    此时打这一仗,就可以像地方表明,王相还是王相,依然是抗清的大支柱。虽然与朝廷不和,但做的事情依然是抗清。

    如此一来,便有利于稳定人心,为他争取培养心腹,扎根地方的时间。

    王彦赞许的看了何腾蛟这个精通政治,洞察人心的老官僚一眼,郑重的说道:“何大人说的不错,这仗不仅要打,还要打的漂亮。”

    众人听了王彦的话语,交谈了一阵。

    陈邦彦这时站起说道:“殿下,最近地方上一直十分动荡,原先制定的备战计划,都受到了影响,若是想大规模兴兵的话,恐怕不太现实。”

    黎遂球也站起来说道:“殿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殿下想要光复南京的话,至少要给下官半年时间准备,才有可能准备足够大军使用的兵器、火药、粮草!”

    智囊和后勤都不赞成兴大兵,王彦转头看向戴之藩道:“新募的人马训练如何呢?”

    戴之藩被王彦点名,忙起身回道:“回禀殿下,新卒训练以有大半年,虽然之前有些基础,但末将以为至少还要再练一段时间,才能承担大任。”

    王彦微微皱眉,那他的目标就不能定的太高了。

    :“看来只能派遣一支精锐。”王彦沉吟一下,问道:“现在武昌的储备,可以支持多少兵马出战?”

    黎遂球当即回道:“殿下,仓库中的火药、箭矢可供两万人马经历三场大规模的战斗,不过再过一个多月,会有一批火药和装备,从广东运来,到时候便可出动更大规模的人马!”

    去年两场大战,消耗十分巨大,后来又招募新卒,编练府兵,库房早就耗费一空,许多士卒连衣甲和兵器都没有。

    这半年多来,黎遂球能够攒出够两万人出征的储备,已经十分不错了。

    这两万人能够干什么?王彦心中正在犹豫,大堂外却忽然来了一名将官。

第696章皇帝亲征

    王彦正思考着,忽然抬头看见堂外的陆士逵,见他像是有事,便让人唤了进来。

    陆士逵疾步进了大堂,给王彦行了一礼,将一封信送呈上,说道:“殿下,广京来的书信,刚送到王府,卑职急忙送来。”

    广京来的书信?王彦微微一愣,接过来取出信纸慢慢展开,看了几行,眼睛顿时放大了不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