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第3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言一出,顿时一阵哄笑,冯铨难免脸上无光。

    吕宫出师不利,脸上一红,他见那池塘,马上又出一联,“点水难掀千层浪。”

    他这是说,夏完淳年纪小,能有多少本事,掀得起什么风浪,也是暗讽明朝丢了大半江山,现在这点地已经不能有什么作为。

    吕宫出完这一联,颇为自得,谁知夏完淳马上对道:“一火能烧万重山。”

    钱秉镫见夏完淳从容应对,大长明朝威风,不禁哈哈大笑,招呼众人进入大堂。

    众人在堂内坐定,冯便与钱秉镫交谈起来,大意便是希望能与高级别的大明官员交谈。

    满清的目的是用谈判来拖延明朝,许下极好的条件,来分化明朝,但这得有人和他谈,他才能做到,现在仅是两个小官,明朝根本不重视,那显然无法达到他的目的。

    他最想见的自然是王彦,不过王彦现在地位很高,最近又封了郡王,不可能一开始就与他交谈,可王彦见不到,明朝至少也该派个尚书、大学士之类,能做主的来谈。

    冯铨这边商议,吕宫却一言不发,堂堂大清状元,居然败在一个小儿的手里,他算把大清的脸丢完了。

    吕宫急于挽回面子,恰巧这时天渐渐黑了下来,小吏进堂点了蜡烛,又罩上灯罩,他趁众人停下交谈,立刻抓住机会,见缝插针,立马又道:“油蘸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这表示他很不高兴,夏完淳见这厮没完没了,眼珠一转,便骂道:“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

    “你~”吕宫拍案而且,怒气冲冲道:“少小欺大乃谓尖。”

    夏完淳立即回敬道:“愚犬称王即是狂。”

    这下大清状元险些被气得吐血,一旁的冯铨便有些忍不住了,说好的为大清长脸呢?

    你这说好了出去打人,结果每次都打你,不太合适啊。

    “消消气,消消气,今天就到这里了~”冯铨好心劝慰一句,趁输得不是太难看,收手吧,不然大清的脸都要丢完了。

    吕宫两眼通红,却根本听不了劝,他刚得大清状元不到一年,今后风光无限好,要是载在这里,名声全毁了,今后还怎么混。

    夏完淳也微微一笑,“对子只是消遣切磋,长音兄不用在意,我们还是要以谈判为重。”

    切磋消遣?老子名声全毁在你小子手里了,吕宫强忍着火气,沙哑着声音道:“我在出一对,稻粱菽麦黍稷,许多杂种,哪个是先生?”

    这幅上联乃是他这几日在驿馆苦思所得,自己都没想出下联,料定小儿对不出来,“你对吧!”

    夏完淳出生于书香门第,三岁识文,六岁能诗,师从文坛泰斗陈子龙,十多岁就号称江左少年,才华不仅横,而且溢。

    不过这对子,确实复杂,稻、粱、菽、麦、黍稷,要找对应,确实不容易。

    吕宫见他皱眉,心头一喜,“怎么?对不上来吧。”

    他话音未落,便听夏完淳笑道:“诗书易礼春秋,许多经传,何必问老子!”

    吕宫顿时一口鲜血喷出。

    一旁负责记录会议的书吏,立刻提笔,在宗卷上记上,顺带着准备回家后再写个揭贴~

第654章红夷使清

    大清状元被气得吐血的消息,因为一封揭贴,被整个广京的军民知晓,大涨军民士气。

    广京文化鼎盛,不多久夏完淳的事迹就被文人改变成戏剧,评书流传出去,吕宫因此一病不起,暂且不提。

    却说冯为了吸引明朝的注意,可谓煞费苦心,他在向钱秉镫提出大清愿与明朝“划江而治”之后,消息层层传达,终于引起了朝野上下的震动。

    虽然一部分大臣,认为建夷不可信任,但面对不战而得江南,这样的诱惑,还是使得不少人动心。

    冯嘴炮一放,成功搅动了大明朝廷,负责谈判的人,也从正五品的主客司郎中钱秉镫,变成了大学士礼部尚书何吾驺,规格一下提高几级。

    一时间,冯便繁忙起来,而大清状元吕宫,却一病不起,整个人消瘦大半,脸颊凹进去了,眼窝也陷了下去,就像是被人蹂躏过一样,一下苍老,完全没有当初的意气风发。

    在广京谈判时,江宁城也来了一波特殊的使者。

    随着时间流逝,已经到了顺治四年底,再过一个多月便要过年。

    对于清廷江南总督洪承畴而言,顺治四年是极其不顺的一年。

    路上失败,江上失败,最近海上也失败了。

    浙江水师偷袭舟山,正遇郑氏战船北上,结果偷袭失败,反被爆锤。

    这么一来,他从侧面打破长江封锁的计划便落空了,如今江面上的明军战船依然还在,而且随着闽地的郑氏战船加入,明军对与长江的封锁也变成了一个长期的战略,三家水师轮班,每家封锁一月,然后休整两月,牢牢卡主了清军的命脉。

    这让洪承畴只得冒险从别处悄悄运送物资过江,长江千里,明军战船也只能控制几个关键点,他这个策略确实奏效,连续几次将米粮运到江北,又将江北的盐铁运到江南。

    虽说因为不能走大运河,物品要走一大段陆路,提高了运输的成本,但只要能运,便已经是好事了。

    只是可惜,这种背地里的运输,在十月间清廷内部六王内讧后,满清人心开始动荡,运输也变的不再安全,洪承畴最近两次偷运,都被明军水师半路抢劫。

    洪承畴坐镇江南,此时已经感觉表面上平静的局势下,暗流不断涌动,他感觉到了一阵风雨飘摇。

    卯时一刻,东方天空泛起鱼白,天色麻麻亮,洪承畴早已起身来到书房。

    如果是往常,他要先在书房待上一个时辰,用过早饭后,再前往衙门办公,可今日却出现了意外,他刚坐下不久,便有书吏前来禀报,“启禀总督,方才守卫太平门的千总派人前来,说是来了一伙红夷,手持浙江巡抚衙门的路引批文,还有引荐信想要拜见总督,不知总督见是不见?”

    “红毛夷?”洪承畴闻语眉头一挑,“信带来了吗?”

    书吏双手呈上,洪承畴拿过来,展开信纸观看,他才看了几行,便吩咐道:“让他们进城!”

    太平门是江宁城东的一座城门,早上城头响起悠扬的钟声,“咚咚咚”的提示着城外等候的小贩,马上就要开城。

    江宁是大城,城中人口众多,每日消耗甚多,全靠城外供应,百余名菜农挑着菜担,赶着驴车,争先恐后的在城门口排起了长队。

    与往常不一样,在队伍一边,却有一群奇装异服的红毛夷,一个个长得跟魔鬼一样,身上还有股子骚味,正是纵横与海洋上的荷兰人。

    此时的荷兰人刚刚与英国一起击败了西班牙,获取了海洋的霸权,但无论他在西方世界多厉害,在东方他都没有话语权。

    南面大明在南海上凭借大国的人力物力,快速崛起,使得荷兰人在南海上的利益,丧失大半,而明朝方面流露出来收复台湾,将他们赶出东海和南海的意图,便使得荷兰人大感不安。

    远交近攻,这个策略即便是西夷,也能无师自通,眼看这明朝在海上崛起,挑战荷兰人海上的权益,荷兰人理所当然的将目标投向了北面的鞑靼朝廷。

    由于得不到中国的货物,荷兰在大员,在巴达维亚的利益爆减,荷兰台湾第九任总督欧沃德以及巴达维亚总督约翰马绥掘通过书信商议,便决定派遣了一个使团出使鞑靼朝廷,意图两方合作,一是贸易做生意,二是对付明朝。

    荷兰这个使团的首领,是东印度公司的一个小头目名唤揆一,使团对于此次出使怀有了很高的期望,可惜结果却不尽人意。

    起初满清对于荷兰使团,还是十分感兴趣,而且非常欢迎,毕竟如今天下两国并立,能有使团来京,有利于满清争取法统地位。

    揆一起初还十分欣喜,但很快就发现,基本是对牛弹琴,大清国根本不知道荷兰在哪里,大清完全是以“邦之主”的口吻表示“远人”的怀柔,将荷兰视为“藩服”属国。

    至于贸易,大清什么都有,并不需要贸易。

    联合对付明朝,你谁啊?插的上手吗?

    结果荷兰人的两个目标都没有实现,临走清廷道是大方的赏赐了一些东西,但也告诉荷兰人,你可别每年都来,最好八年来一次,每次不得超过百人,毕竟大清也不富裕。

    本来这一次出使,也就这么完了,荷兰人正准备原路返回大员,但是在经过浙江外海时,遇上了风暴,荷兰人只能靠岸躲避。

    浙江的清兵以为是明朝的大船,派兵将靠岸的荷兰人围了起来,此事很快便惊动了浙江高官。

    正好满清浙江巡抚偷袭舟山失败,损失了不少兵船,他见红夷船大,便有心占为己有,结果发现是使节的坐船,才打消了心思。

    不过毕竟是汉员,思想上不像京师的满洲贵族那么无知自大,他与揆一聊了几句,便决定把这群荷兰人引荐给洪承畴,便指使揆一往南京碰碰运气。

    此时城门准时吱吱嘎嘎的开启,商贩、菜农们一个个的进城,只有揆一行没有动静,之前他们已经将浙江巡抚引荐的书信送上,可这半天了还没动静,他们便急了起来。

第655章洪承畴试炮

    城门处,十多名荷兰人像牲口一样,被进进出出的人群看来看去。

    此时的西夷可没有后世那么高高在上的地位,彼时无论是南方的明,还是北面的清,都有足够理由蔑视这群红夷,在时人眼中,荷兰不过是番邦蛮族罢了,过往的行人大多也是瞟上一眼,纯粹看个稀奇。

    “揆一阁下,中国人傲慢无理,鞑靼人更是狂妄自大,比明国的官员还要难以接触,那位洪总督必定也是个傲慢的鞑靼官员。我个人觉得使团的作为,完全没有意义,公司只能用大炮来和他们沟通。”一个荷兰人等了许久抱怨道。

    揆一听了,向城门张望一眼,然后说道:“路易斯,你要知道,公司在东方的力量,无法挑战明国,事实上连国姓爷也无法应对。公司要想保证大员的利益,就必须学会联络明国的敌人鞑靼。”

    “但愿这位洪总督是位开明的鞑靼官员吧。”

    几名荷兰人正说着话,一队绿营兵簇拥着一名清官缓缓而来,慢慢的在他们身前停下。

    清官黑色官袍,戴着斗笠,看胸前的补子,是个七品官,他扫视了个荷夷一眼,也不下马,态度居傲,高高在上,“是你们要见总督大人?”

    这群衣冠禽兽对治下的汉民都这样,自然不会给几个白番好脸色。

    荷兰人在东方主要贸易的对象就是中国,所以大多会一些汉语,北京一行,揆一见惯了这样的鞑靼官员,他领着头,将手放在胸前,躬身一礼,“尊敬的大人,我们授浙江巡抚马大人引荐,要拜见尊贵的江南总督洪大人。”

    “跟着本官来吧!”清官听了,不赖烦的挥了挥手,拉动缰绳,往城内而去。

    揆一等人,看了看,只能跟上去,他对左右说道:“走吧!”

    荷兰号称海上马车夫,他们所走的道路与西班牙、葡萄牙不同,他们主要是从事海上运输,并不生产多少物资,而运输自然需要有货物来供他们倒卖。

    在东方他们主要的货物来源,便是中国的瓷器茶叶,而现在明朝方面自己造船出海,便断了他们的财路,荷兰人迫切需要找到新的货源。

    荷兰是个商业国家,对他们而言,商业利益大于一切,能与鞑靼合作,对付明朝倒是其次,关键是能绕开明朝海商,获取鞑靼治下的货源。

    满清强调骑射,但事实上下面的绿营依然保持着明军的特点,装备了大批的火器。

    江宁铸炮坊,原来是明朝所有,清军占领南京后日渐荒废,但随着满清这两年来战事不顺,再加上从明朝手中接手的火器、兵甲的库存,随着战事逐渐消耗一空,洪承畴便将铸炮坊,从新建立起来。

    铸炮坊是去岁恢复,但真正扩大生产,还是在今岁多铎战败之后。

    此时铸炮坊实际上包括冶炼和铸造两个工坊,得益于明朝留下的底子,现在是整个江南,甚至整个大清,最重要的兵器铸造场所。

    从去岁开始,洪承畴便通过八大皇商,从铜陵、江北购买了大量粗铁、粗铜,又从淮北、浙江长兴运来石炭,由工匠将粗铁、粗铜冶炼成用来铸炮造铳的精铁。

    这些精铁、精铜再铸造成为红衣大炮、佛朗机小炮、鸟铳、刀剑、盔甲等物,但是随着水道被明朝水师把持,铜陵过来的铜铁,只能走陆路运输,成本暴增,而且江南本就缺少石炭,只有长兴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