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第2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百门火炮同时开火,铁弹直接砸碎盾牌,明军原本密集的阵型,顿时处处出现缺口。

    “放!”这些清军炮手,分工有序,动作迅速,立刻换上一个子铳,操作起来竟不在五忠军之下。

    “杀”明军举着盾,全力奔驰,还有近三百步的距离,士卒身旁不时传来一声惨叫,本来在身边一起奔跑的同袍,下一个瞬间铁弹砸来,同袍便不见了。

    士卒们没有时间去看左右的情况,他们必须用最短的时间,冲到清军阵前。

    “快换子铳!”“火铳准备!”“放!”清军阵中,指挥的军官们厉声催促着下属。

    胡国柱看见冲来的明军,一个又一个的栽倒,等冲到阵前,估计人也死的差不多,队形也全散了,脸上一阵冷笑。

    “不好!”这时夏国相却忽然叫道,“高一功要包抄我们。”

    就在明军冲到一半之时,七千土司人马,脱离大阵直接钻入陡峭的山林。

    这些兵马大多短衣短褂,极少一部分才有皮甲,装备比较简陋,但他们在山林之间,却异常灵活,仿佛数千之猿猴,在山林间奔走,场面十分壮观。

    胡国柱见此面色一沉,没想到明军之中,还裹挟了这样一支生长于山林的土司人马。

    如果攻打侧翼,他还能对付,就怕他们直接绕过战场,去断他后路。

    这时胡国柱额头上不禁开始冒汗,考虑是不是趁着没与明军纠缠在一起,赶紧后撤,迅速脱离战场。

    “烧山,点火烧山。”夏国相忽然提醒道。

    胡国柱反应过来,他看了眼旌旗飘舞的放向,风助大火,很快就能将左面的大山点然,阻断明军迂回的道路。

    当即令旗挥动,一队清军弓手,便离开了后阵。

    “鸟铳放!”

    随着这一声令下,清军盾墙之后,升起一片青烟,两千鸟铳手将鸟铳架在盾牌上,砰砰砰的打出一排弹雨,马上后退装药,第二列又将鸟铳架了上来,然后是第三列,周而复始。

    弹丸打在明军的盾牌之上,啪啪直响,火星四溅,一名士卒接连被几枚弹丸击中,身躯一阵抖动,最后仰面倒下。

    五千明军冒着弹雨冲击,一路上已经倒下了一千多人,损失超过三成,但路却只走了一半,还剩一百五十步。

    高一功见张先轸已经吸引了清军火力,五千明军挡住了觉大多数的火炮和鸟铳,明军已经压了上去,他朗声道:“传令,后勇军准备。”

    战场上,明军付出了惨烈的代价,杀到百步之内,清军后阵中的弓箭手,立刻弯弓搭箭。

    “放”满天的箭羽飞来,令人恐惧,但相对而言伤害却最小,因为这五千明军,作为炮灰,选择的都是防御力较强,不容易死的刀盾手。

    对明军威胁最大的还是改放散弹的佛郎机,那铁沙打出来,一泼一片,不断有明军士卒被打的满脸血坑,哀嚎而亡。

    五十步,在明军付出近半伤亡之后,他们终于挺过了要命的三百多步距离。

    胡国柱见此,一把抽出战刀,大喝出来:“火炮、铳手退,步军,上!”

    清军阵中,令旗挥舞,阵前的盾兵将大盾一移,直面明军的炮队立刻将炮车拖回阵中,大队鸟铳手纷纷后退,早已蓄势待发的清军步兵,在得到命令之后,狂吼一声,将原本竖着的长枪,瞬间横端着,从侧着的盾牌间冲离了主阵。

    这些长枪手,足比冲到跟前的明军多出一倍以上,他们一旦脱离主阵,清军盾牌手立刻又将侧着的盾牌搬正,通道关闭,盾墙再次形成,而冲出的长枪手则马上布成队形,紧密的靠在一起,行成枪林,要将撞上来的明军,捅成刺猬。

    几十步以外,明军已经能看到敌军的面容,他们稍稍放低了盾牌,拿手中的兵器扫断扎在上面的箭杆,嘴中疯狂呐喊,发泄着恐惧,一往无前的冲向了敌人。

    两支人马绞杀在一起,而就在此时,明军大阵之中,战鼓声再度响起。

    清军被两支混战的人马挡住了视线,但胡国柱与夏国相却看的十分清楚,又一支明军步兵压了上来。

    这回因为清军的绝大多数火力,都被交战的人马挡住,所以他们不急不徐,踏着稳健的步伐杀来。

    (感谢gdrthg的打赏)

第516章仓皇撤退

    清阵西侧,一千弓箭手,抛射出一片火箭,仿佛天降火雨一般,落入山林。

    贵州的老山林,地上不知道积了多少落叶枯枝,再加上多日未曾下雨,火箭立刻将树林引然。

    天空中刮着东南风,助长了火势,山林瞬间被烧的一片赤红,火焰飞舞直窜三丈多高,滚滚的烟尘直冲云霄。

    因为风向的关系,这些烟尘并不会飘向战场,影响清兵作战,但是在山林之中,迂回的土司兵马,却不得不提前杀出来。

    虽说这些西南夷从小生长于山林之间,在其中奔走如履平地,但山间奔走始终还是要慢一些,等林间燃起大火,他们还只跑了一半。

    此时原本准备绕开正面,攻击清军腰间没有什么防护的弓箭手的土司兵马,不得不窜出山林,斜着杀向清军大阵。

    随着后勇军从正面杀来,以及土司兵马的加入,胡国柱的神情紧张起来,他关注着战局的进行,不得不承认,这一仗他打的有点草率了。

    起初他以为遇上的明军只是贵州过来的杂牌,但没想到却是湖南的忠至镇,而且兵力还是他的三倍不止。

    如果能让他重新选择,他觉对不会选择这样和明军正面对阵,可此时要退下去,也已经来不及,明军已经贴上来,撤退等于逃跑,损失不敢想象。

    此时他只能希望战事呈现焦灼之态,一直杀到傍晚,等天黑之后,各自收兵罢战,他再借机脱离,返回万县。

    这时虽然四千清兵长枪手组成的枪林,杀得靠近的明军刀盾手,毫无还手之力,但是这局部的优势,并不能扭转整个战场上清兵的兵力劣势。

    眼看着明军又增兵,胡国柱一时迟疑了。若是按常理,对方增兵,清兵也要增兵,可是明军的兵力远多于他,这样添下去,最后的结果无异于将打成兵家大忌的添油战,他迟早被高一功凭借兵力优势消耗干净。

    可惜受地形的限制,关宁铁骑在贵州没有发挥的机会,不然他带上一队精锐的骑兵,也不至于打的这么被动。

    归根结底,长期与满清作战的蓟辽人马,还是习惯指挥骑兵,并不擅长以步对步的战法。

    眼看着七千土司人马斜杀过来,离开了大阵的后勇军也开始奔跑起来,已经容不得他多想,一旁的夏国相也面漏焦急之色,催促他快速应对,“照这么下去,我军会被明军耗光的。”

    清兵一共两万人马,包括六千鸟铳手,一千人的炮队,三千弓箭手,三千大盾兵,七千长枪兵。

    这时他已经派出了四千长枪手出战,剩下能够机动的就只有三千长枪兵,但明军从两个方向过来,他再派出三千长枪,明军又可派一队人马冲击,这添油根本不是办法。

    “传令,让长枪兵回来!全军向出口收缩,结半圆阵,全力防守!”

    清营之中,号角响起,令旗挥动,已经几乎将明军刀盾杀得溃败的清军长枪兵,忽然停下,反身向大阵退去。

    原本清军摆的是横阵,直接排开了摆在明军面前,但这时整个大阵的两边,开始收缩后退,依托地形,变成了防御力更强的半圆,将火铳、弓手全都护了起来。

    清军长枪组成的枪林,明军刀盾手,都是短兵器,够都够不到清兵,只能被动挨捅,王继业以经战死,张先轸也身受重创,五千人马只剩下一千多号人,眼看就要溃败,但清军却忽然退下。

    杀红眼的张先轸,完全没有察觉到身前捅来的长枪全都消失,他挥舞这战刀,在空气中抡了几刀,才反应过来,他看着退回去的清兵,茫然片刻,顿时怒吼一声,“弟兄们,杀啊,撵上去!”

    他是张先璧的弟弟,虽说张先璧已经伏法,但他的前程也受到了影响,朝廷即便不追究他,他也很难在大明出人头地。现在,他唯一的出路,就是在战场上建立功绩,来改变高一功对他的看法,争取能被五忠军吸纳。

    清军枪兵退入阵内,张先轸领着刀盾手直接撞在盾墙上,清军阵中,长枪刺出,阵后的弓箭手,立刻抛射一波箭雨,羽箭越过清兵头顶!吊射明军,顿时又射倒一片。

    就在这时,后勇军终于杀上前来,如林的长枪,撞上清军盾墙,后面的明军弓箭手,也开始弯弓抛射,将箭矢射入清军阵中,大片的清军中箭倒地。

    斜面杀来的土司兵马,也撞上了清兵大阵,前排大队的藤牌手,后面是苗兵弓手,弩手。

    没有重骑破阵,明军很难击破清军阵型,大队清兵,顶着大盾,盾外明军士卒疯狂的撞击,双方接战之处,人挤人,盾挤盾,刀斧乱砍,根本不用瞄准,每一刀下去都能砍到人,双方士卒连躲闪都的空间都没有。

    后面一点的双方弓箭、鸟铳,不停弯弓搭箭,将弓身拉成满月,箭头斜对着天弓,掉射对方。

    整个战场上刀斧横飞,血肉四溅,箭矢交织,形成焦灼之态。

    这时明军大阵之中,战鼓声再度响起,一万步弓手,向前推进。

    胡国柱见此脸上的肌肉不自然地抽动着,因为现在随着两军撞在一起,取胜的关键已经落在了双方弓箭、鸟铳的身上。

    随着一万明军弓箭手加入战团,明军的羽箭,如雨点一样落入清军阵中,大批清兵被箭雨射中,而随着清兵死伤加剧,顶住大盾,保持阵型的清兵,便逐渐不支,开始被明军推着后退。

    这时圆阵防御上的优势就体现出来,清军一退,半圆缩小,清军人马又变得紧促起来,又稳住了阵型。

    河滩上的战斗,呈现焦灼之态,厮杀一个时辰之后,明军弓箭手已经换了一波,清军则只能将明军射来的箭矢,拾起来又射回去。

    清军明显已经落了下风,但要溃败,那也还为之尚早,胡国柱不停的看着日头,估算这时间。天色已经将近黄昏,只要在坚持一个时辰,就完全进入黑夜,他还有机会全身而退。

    正当他估算时间之时,战场之外,清军的右侧,却忽然杀声大起,一队不到千人的土司兵马,却忽然向清军后阵杀来。

    “白杆兵?”夏国相看见这队人马,手持一丈多长的白杆枪,呐喊这向毫无防备的清军后阵杀来,不禁大惊失色,“不能打了,后阵一乱,就全完了。”

    胡国柱听了他的大声提醒,一咬牙,作了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传令,撤退!”

    还在战斗的清兵,没有发现突然出现在后方的白杆兵,他们听到鸣金声,全都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什么?撤退?没听错吧?在这个时候撤退和溃逃有什么区别?

    胡国柱原本想着拖到天黑,再进行撤退,但现在突然出现的白杆兵,却打乱了他的算盘。

    正面明军的兵力远胜于他,本来就没有取胜的机会,现在后面又出现一队人马,这仗还怎么打?

    如果不趁现在,白杆兵还没封堵他的退路,赶快退走,稍微迟疑一点,那就只能鱼死网破,玉石俱焚了。

    好在明军没有骑兵,步兵速度提不起来,清军赶紧抽身撤退,说不定还能保下一半的实力。

    “传令,全军撤退!”

    鸣金声和号角声冲天而起,正在战场中央苦战的清军步兵们一听这号声,许多人都没反应过来。

    步兵反应不过来没关系,但胡国柱、夏国相已经带着数十骑闻声而动,扯了缰绳,调转马头,飞速的往出口奔去,大队的弓手、鸟铳手紧随其后,只剩前面死扛的大盾兵、长枪手被纠缠住,想走却已经来不及了。

    (感谢来给爷笑一下,悦冻窝芯的打赏,石在风少的两张月票,求订阅,新书友,希望优先选择qq阅读。)

第517章隔江对持

    六月中旬,东路军的部队在石柱宣抚司之南的彭水县境内,得七旬老太君秦太保引千余白杆兵之助,击退了偶然相遇的两万清兵,然后轻取彭水县,继续推进,一路追杀败军至万县之南的长江边上,使得吴三桂大震。

    此时因为胡国柱、夏国相,将船只全部带回北岸,东路军只得暂时在南岸扎好营寨,与吴兵隔江对持。

    老太君秦良玉与顺军、西军都有仇怨,这时也摒弃前嫌,虽身染风疾,但依然为高一功出谋划策,以他再夔州、重庆的威望,号召川东人马起来抗清,并为大军找船。

    民间话本故事之中,宋朝有满门忠烈杨家将,而秦老太君一家所做之事,绝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