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第2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彦与李成栋算是旧识,还做过他的手下,所以王彦回粤之后,得知李成栋驻守漳州,便给他写信,许下厚爵招降,起初李成栋也十分意动,时有回复,但最近这一段时间,却不见音信。

    王彦心里有些疑惑,担心清廷会有什么动作,所以才有了这次视察粤东的行动。

    此次王彦在视察新军训练之后,就直接从广州赶来,王夫之也在队伍之中,他一路上看过去,沿途田地荒芜,村落被焚毁,虽然有不少百姓在重整家园,但还是无法掩饰粤东的破败。

    王夫之叹息一声道:“崇祯年间,南方各地还都十分兴旺,富足的场景随处可见,但现在从湖广到赣地在到粤东,只要遭受兵祸的地方,都是一片凋敝,真是令人无限感慨。粤东这个样子,不知到明年夏收能否顺利进行。”

    王彦说道:“广南原本人多地少,土客矛盾甚大,之前我只能开发琼州,寻找新的土地,这次粤东虽然被破坏,却造成了许多无主之地,但目前已经分给了军属,相信新年之后,就会有人迁过来耕种,应该不会影响到播种。”

    “粮食乃是国家之根本,大明为什么会闹成这样,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缺粮,虽说现在有湖广这个粮仓在手,但打起仗来,恐怕粮食还是不够用啊~”

    王彦点点头,今岁湖南秋季大收,好不容易存了一点粮食,结果锷西北爆发难民潮,将那点库存又耗费的干干净净,甚至还调动粤地存在韶关的粮草,不过清廷应该也不会好过,王彦笑道:“如今天下,关中、中原、河北残破,能够称为粮仓的其实只有三处,一个是湖广,一个是巴蜀,一个是江南,我大明,张献忠、清廷各占一处,但三处也有区别,若论粮食产量,湖广当属第一,巴蜀第二,江南第三,如此看来清廷除非能恢复北地的生产,不然在粮食上,并不占据多少优势。”

    王夫之道:“江南之地,原本是产粮大区,但自宋以来湖广逐渐开发,这天下粮仓的美名从苏湖熟天下足转变为湖广熟天下足,江南地区因为商业发达,转而种植棉花,茶树等价值更高的作物,不过眼下江南经济被破坏,洪承畴肯定鼓励百姓从新种粮,以江南的潜力,粮食产量超过湖广不难。”

    “眼下清廷肯定也在为粮食发愁,我有点担心,开春之后,清军肯定会把目标定在巴蜀和湖广这两个粮仓之上。”

    王夫之沉思半响,“清兵打湖广,那江南也别想安宁,这样不仅是影响湖广的播种,江南也会受到影响。我觉得清军极有可能先取巴蜀,夺取这个粮仓,然后占据上游,建瓴而下,攻取楚地~”

    王彦闻语皱眉道:“张献忠入蜀不过四年时间,根基尚不稳固,不过他一人占了大半个巴蜀粮仓,粮食应该充足,不知能否守的住川蜀。算时间,汉中的情报,也该送过来了,也不知到打成了什么样子?”

    很快,队伍抵达了广东与福建交界的分水关,明清双方对持的界限并非省界,实际上要深入福建一点点,北面从柏嵩领沿着东溪直到南面分水关。

    负责镇守这条防线的是忠贞镇李过,他本来是要镇广西的,但现在桂藩控制广西,王彦不想引发内讧,所以将李过放在这里对抗清兵。

    这时李过率领一班武将前来城外迎接王彦的到来,当王彦走近,众人一起上前行军礼:“参见国公!” 王彦翻身下马,笑着对众人道:“马上就要过年,本督会让人送一批酒肉过来,不过这段时间还要辛苦大家,千万不能放松警惕,以免清军有机可乘。开春之后,忠勇镇就会过来替换,所以各位这段时间还要继续保持战备状态。” “请国公放心,我等不会懈怠。”

    李过等人连忙抱拳保证道。 这时王彦在众人的簇拥下上了关城,许多士卒与民夫,正在对关墙进行加固,王彦来到关楼上,眺望远处的东溪,见对岸不时有清兵骑兵巡视而过,遂即问李过道:“李成栋部最近动向如何?” “那厮最近好像抬成了汉军正白旗,不仅换了军旗,还开始整理漳州附近的荒地,似乎准备开春自己种粮与我们死磕。”

    王彦微微一愣,心里遂即明白过来,李成栋为什么不给他回信了,原来是清廷给他抬旗了。

    福建一地少粮,海上又有郑成功活动,李成栋能得到的军粮不多,现在居然情理荒地,准备种粮,看来抬旗之后,他是干劲实足。

    不过如此看来,郑成功和鲁王现在也肯定缺粮缺得厉害。

    这时一队骑兵,忽然从西面奔到关下,领头的是行宫里的太监,他见王彦在城头,于是连忙呼道:“楚国公,鲁王和贵王的使者到广州了,陛下请国公速速回去商议大事。”

    (感谢abcde4869的月票,求包养)

第408章鲁桂二使

    宋太祖以武将身份黄袍加身,得大位之后,随杯酒释兵权,明成祖皇帝,以强藩而得帝位,自此开始限制宗藩。

    从成祖之后,大明宗室基本不再掌握权利,连出城都要先给知县打个报告,可是眼下南明内部却诞生了两个足以威胁帝位的大藩。

    此时隆武朝廷吸取了“唐鲁之争”的教训,开始寻求与两大强藩的共存,于是在迁入广州之后,派遣使者联络两藩,共议大事。

    眼下新年将近,鲁藩与桂藩也知隆武朝廷势大,而且三者之间也确实须要达成一些共识,避免重蹈浙东和福建的覆辙,所以借着新年的关系,一来拜见隆武缓和关系,二来确定各自的利益。

    使者到来,隆武帝作为天子,自然不能去与两个宗藩的使者谈判,王彦明白这一点,遂即吩咐李过严防李成栋,便快马赶回广州。

    到了广州城,王彦便先去行宫,内侍将他带到殿外,隆武帝于殿内负手来回踱步,殿内烛火将他日益苍老的身影拉得老长。

    这时他听了内侍禀报,回到大位上坐好,然后吩咐内侍招王彦入殿。

    “臣拜见陛下~”

    即是要与鲁桂二藩谈判,那王彦就必须要知道皇帝的底线,所以才连夜入宫拜见。

    “爱卿平身。”隆武帝一抬手,然后说道:“鲁桂二王的使者到广州已有几日,朕一直未见就是等卿家回来。”

    “谢陛下。”王彦站起身来行礼道:“臣闻鲁王所派者,乃右佥都御史张煌言,桂王所派者,乃大学士瞿式耜,此二人在鲁桂二藩之中都是说得上话的重臣,臣看二藩亦有商谈之意,臣以为这是搁置我朝内部矛盾,一致抗清的绝佳时机,只是臣不知,这次商议,朝廷的底线在哪里,还请陛下明示。”

    隆武帝这几日已经想了许多,他沉呤片刻,说道:“今二王虽无藩镇之名,然而实际上无论官员任命,还是赋税收取,皆不上报朝廷,全由二藩自主,已然成为国中之国。这种情况,既然短期内朝廷无法转变,那爱卿只需守住三点,第一,承认朕为大明天子,二王绝对不能称帝,第二,双方之间不能相互攻击,第三,不能对各自的大臣许官拉拢。”

    隆武的意见,其实大都是王彦之前的谏言,这也是隆武要等王彦,而不是直接让左懋第谈判的原因。

    此三点,第一是确保南明内部在名义上达成共识,将隆武尊为共主,承认他皇位的合法性,弥补他血统上的不足,使大明不至于分裂。第二点,则是避免冲突,使得三方能一至对外。第三点,则是吸取“唐鲁之争”时,相互挖墙角,乱许官爵,造成官制的混乱,以及使朝臣人心不稳的惨痛教训。

    王彦点点,“臣明白了~”

    “这次商谈,就由爱卿与左阁老一起决断,苏卿对于鲁桂二藩,态度太过强硬,朕已经将他支往澳门与佛朗机人商议对抗荷兰人的事宜,爱卿要尽快把这件事落实下来。”隆武说完,遂即挥手道:“爱卿一路也十分辛苦,朕还有奏折要看,便不再多说,爱卿退下吧~”

    王彦与苏观生治理粤地,海贸通商,基本与葡萄牙人合作,但荷兰人始终想要垄断对华贸易,只是王彦与郑氏和解之后,他们没有胆量挑战大明。

    郑芝龙降清之后,在东海和南海上的局势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原本的远东海上霸主郑氏,一下土崩瓦解,郑氏势力分裂,虽说郑成功继承了郑氏的部分基业,但他此时的重心在对抗清廷上,荷兰人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舰船频繁驶入南海,劫掠了数艘大明的商船,想要迫使大明与其贸易。

    这种事情,大明自然不能容忍,隆武就正好借机将苏观生支开,以免他影响与桂鲁二藩的商谈。

    这时王彦看见皇帝已经拿起奏折,凑到烛火下眯眼观看,遂即行一礼,“陛下也要注意龙体~”说完,就恭敬的退出了大殿。

    张煌言与王彦一样,都是崇祯朝的举人,而且两人身上还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不及而立之年,就被委以重任。

    清军攻入江南之时,二十五岁的张煌言,挺身而出,投笔从戎,成为鲁王麾下的重臣。

    次日清晨,王彦先与左懋第汇合,然后让人去请张煌言与瞿式耜,为了防止二藩串通一气,所以两人分别被安排在东、西两个驿馆。

    朝廷六部刚刚重建,全部挤在原来的巡抚衙门里,王彦与左懋第没有进去,而是站在外面交谈。

    不多时,住在东边驿馆的张煌言先到,他下了马车,远远看见两名绯袍大员,却并不认识,但这时车里又下来一人,见了两人却急步上前行礼道:“晚生,拜见楚国公,左阁老。”

    王彦见来人,顿时一喜,惊道:“小隐怎会在此?”

    来人正式夏完淳,昔日江左少年,现今虽然仍然未及弱冠,但却完全不见稚气,已然长成了个男儿汉。

    夏完淳闻语,作揖道:“本来是要赶来广南参加科举,结果出发时江南义军正与清兵大战,便耽搁了一些时间,后来路遇张大人,便一道来到广南。”

    说完,他又为王彦和左懋第介绍,“此鲁监国使者,右佥都御史张玄著,张大人也。”

    张煌言走上前来,知道了王彦与左懋第的身份,不卑不亢的躬身一礼,“下官拜见两位阁部。”

    左懋第笑了笑,摆手道:“张御史不必多理。”

    王彦点点头,而后对夏完淳道:“小隐先去我府上可好?”

    夏完淳知道王彦他们有大事要谈,遂即行礼道:“听从国公安排。”

    王彦遂即换来一名亲兵,带着夏完淳去他府上,并交代让人好好招待。

    等送走夏完淳,瞿式耜也坐着马车过来,双方见礼之后,左懋第笑了笑道:“诸位一起进去吧!” 四人进到衙门里面,礼部的两个郎中,给收拾出了一间屋子,四人分宾主落座,又有官员给他们上了茶,待礼部官员离去,王彦开门见山道:“瞿公,张御史,今日大家聚在此处,就是要商议一下,我大明内部的问题,不知二位有什么看法?”

    (感谢左飞右飞的月票。明天出去浪一下,两更,写的有点赶,又是手机码字,错别字很多,我尽量注意。希望大家见谅。)

第409章国无储君

    二人见王彦开门见山,相互看了一眼,他们的使命就是与隆武朝廷达成一些共识,避免双方交恶,在受到清廷攻击时能相互支援,但同时又要保证自身的利益不被朝廷侵犯。

    张煌言见瞿式耜不说话,于是起身行一礼说道:“下官这次奉鲁监国之命,来到广州,主要就是为了联合抗清之事。战国之时,七雄争霸,秦势强于山东六国,苏秦合纵六国以抗强秦,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后秦以张仪连横破六国联盟,秦军日夜攻韩、魏,而齐王不救,及韩、魏亡而齐、楚亦亡也。乙酉年末以来,唐鲁之争,遂至浙东之败,闽中之变。鲁王殿下痛定思痛,不愿再蹈覆辙,想必两位阁老以及陛下也是这般想法吧。”

    历经了隆武二年的变故,不仅隆武朝臣深切的明白了唇亡齿寒之理,浙东之地千里江山,近二十万兵马被清廷扫灭,也一棒子打醒了鲁监国。

    王彦听闻,鲁监国流亡大海之时,麾下大将张名振,有鼎足而立的谏言,认为不能再与隆武朝廷针锋相对,而是让隆武尽量拖住清军,如此一来,就能形成清廷、隆武和鲁监国天下三分之势,鲁监国只要待江南空虚之时,用精兵袭取南京,则明朝复兴有望。

    对于王彦而言,鲁监国与其麾下大臣态度上的转变,就成了此次谈判的基础,他点头说道:“陛下与朝廷诸多臣公,皆以为此时宜枕戈待旦,戮力一心,共抗强清。况且如今朝廷仍处累卵之危,若在演同姓之争,操同室之戈,必步齐楚之后尘也!”

    左懋第亦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