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是说好了吗,莫非辽国要怂了?
    正在这时候,他们已经进入了高大雄伟的大庆殿。
    刚刚到了指定的位置,站在丹墀旁的曾巩突然扯着嗓子,厉声高喝:“跪!”
    这下子可把梁亿甫弄懵了。
    因为按照原本的流程,各国礼仪不同,并没有要求下跪这一项,现在突然喊出来,这不是让人措手不及吗!
    可更让梁亿甫惊讶的是包括耶律化葛在内,都跪了下来,齐刷刷的,就剩下他一个!梁亿甫发誓,他是真不想下跪,可两条腿怎么都站不直,身体情不自禁矮下去。
    就在梁亿甫刚站起来的时候,突然又一嗓子传来!
    “再跪!”
    梁亿甫简直跟死了老子似的,脸都青了,等到他重新站起来,令人绝望的声音又来了。
    “三跪!”
第788章 赵祯的巅峰时刻
    梁乙甫青紫着脸,要多难看有多难看,难看到了无法形容。
    而龙椅上的赵祯,却是龙颜大悦,简直要笑出声来。
    看着跪在脚下的一群人,尤其是还有西夏和契丹两个宿敌,赵大叔要飞起来了。
    不是哪一朝的皇帝都能天天享受跪拜,身边一群奴才环绕,还有一大帮穿越而来的女人拼命往怀里挤。
    实际上在唐代以前,大多是席地而坐,哪怕皇帝也不例外。低头侧身,就算是表示恭顺。到了唐代,出现了座椅,皇帝和臣子之间,也是坐而论道。
    混到了大宋,臣子待遇又降了一些,需要站着回话。当然了,一些地位较高,年纪较大,尤其是进入宰执一级的人物,还是能够和皇帝平起平坐的。
    至于面君的礼节,只要作揖即可,最多一拜再拜。
    屈膝磕头,那是祭天地祖先,非常隆重的场合,才会出现的。
    一般情况下,新君登基,大的祭祀典礼,才需要磕头,平时的大朝也只是躬身作揖即可。比如文天祥被俘虏之后,面见忽必烈,也说南揖北跪,大宋的臣子,是不需要向皇帝下跪的,磕头是蛮夷的作为。
    大宋臣子尚且不磕头,体贴的礼部官员,怎么好让外国使者磕头,所以原来的设计,只要作揖恭贺即可。
    不过西夏抢着当第一名,王宁安就灵机一动,你们想跑到前面,那就成全你们,让你们给大宋皇帝跪下!
    不但跪一次,还要接着跪三次,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王宁安当时提出想法,贾昌朝都皱眉了。
    这么做实在是过分,来的这些国家当中,未必都愿意臣服大宋,尤其是西夏和契丹,一个刺头儿,一个昔日的老大,怎么可能低头呢!
    王宁安倒是信心十足,各国虽然礼法不同,但是普遍存在跪拜礼,尤其是西域诸国,更是王宁安包装出来的,别说下跪,就算再难一万倍,他们也无话可说。
    交趾等国虽然未必愿意低头,但是靠着大宋的实力,威逼利诱之下,不怕他们不屈膝。
    剩下的天竺,大食等国,他们来的并不是正使,都是一帮商人居多,即便是官吏贵族,地位也不高,都容易摆平。
    算来算去,就剩下辽国和西夏。
    王宁安盘算了一下,西夏是不可能低头的,说了也没用。
    倒是辽国,这些日子,他们的勇士参加不少比赛,名次不错,耶律化葛几个人虽然对大宋疑心重重,可是奖金奖品放在那里,石像也给立了起来。
    他们也不好疾言厉色,加上经济制裁,急需茶叶,完全可以收买。
    只要契丹跪了,就剩下一个西夏,他们敢不跪吗?
    王宁安把计划说出来,顿时得到了贾昌朝的赞同,赵曙还有些疑惑,“师父,如果西夏的使者不跪,又该如何?”
    “哈哈哈,殿下,只剩下他们一个,还能翻了天!到时候殿下只需一声令下,让侍卫高手把西夏使者逐出去,并且宣布西夏为敌国,号召各国共同讨伐就是了。”
    赵曙眼前一亮,给师父竖起了大拇指!
    这事情交给了吕诲去办,这位吕大人刚刚的表现不够好,显得有点软弱,为了找回面子,他连夜跑去了契丹的馆驿。
    他也耍了个手段,面对契丹使者,吕诲只说跪一次,没有提三跪的事情……这样呢,只要5万担茶叶,就把契丹拿下了,替朝廷省了一半的价钱!
    ……
    不得不说,在王宁安的影响之下,大宋上下,好人真的不多了。
    当入宫朝贺的时候,曾巩喊出了那个跪字,以于阗和西域等国使者为代表,瞬间跪下去了。
    其他人也稍微迟疑,都跟着跪了。
    耶律化葛也没挺住。
    结果就剩下一个梁乙甫,他发誓,绝对不想跪,宁可杀了他,也不要下跪!
    可就剩下他一个,孤零零的,站在大庆殿中间,四周侍卫,目光如电,威势滔天,赵祯高坐龙椅之上,气度森严。
    梁乙甫膝盖软了,他觉得有一座泰山,压在了后背上,不得不屈膝跪下!
    说来说去,这世上,还是讲究实力的。
    西夏接连失去横山和河西走廊,国力衰败,兵力只有全盛时期的一半,困守河套,朝不保夕。
    虽然他们极力拉拢契丹,希望和耶律洪基联手,共同抗衡大宋。但是西夏人也不傻,他们没有一厢情愿,万一契丹和大宋联手,一起瓜分他们,也不是没可能。
    毕竟两家对付大宋,未必能拿到好处,可是瓜分西夏,至少有一大块肥肉吃。这是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选择。
    对于草原部落来说,很少有人会考虑长远。
    尤其是当耶律化葛跪下的一刹那,梁乙甫的恐惧更加强烈,莫非噩梦成真了!他选择了臣服……下跪这事情,就跟那啥一样……有了第一次,后面也就容易了。
    连续三跪,把梁乙甫的脾气都跪没了,他只剩下一张铁青色的老脸,收在袖筒里的手指,不停颤抖,显示着心中的惶恐与羞愧。
    终于,冗长的礼节结束,时间其实不长,但是对某些人来说,简直跟一个世纪相仿。
    此时的赵祯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居然从龙椅上起来……这可是原来没有的一环,赵曙连忙过来搀扶,赵祯却摆手,让儿子只跟在后面。
    赵祯一步步走下丹墀,就站在各国使者面前,他深深吸口气,在这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跪在了他的脚下!
    “我大宋自太祖皇帝,开基立业,传到了朕,历经四帝,百年国祚,物阜而民丰,国安而民泰,圣德巍巍,福泽天佑,远迈盛唐,直追尧舜!”赵祯声音洪亮,在大殿之中回荡。
    赵曙听着,差点笑出声来,爹啊,您老矜持谦逊了一辈子,这一刻终于破功了,什么话都敢说啊,儿子都脸红了!
    当然了,赵曙只敢稍微想一想,便立刻正色,听父皇说下去。
    “朕御极四十又一年,励精图治,变法革新,天下焕然大治,今日万邦来贺,普天同庆。朕恩泽加于四海,德盛及于列国。卿等远路而来,不辞劳苦,朕特准卿等可以免去赋税,随意采购商货,将我大宋之物产,运回本国,货与所有人等,一起庆贺,沐浴恩德。”
    好家伙,赵大叔没有真正糊涂。
    赵曙害怕老爹一张口就赏赐财物,那样一来,这么多国家,要花多少钱啊?
    要知道,这次盛典的预算可是很紧张的,佛印,王宁安,赵宗景,各自献上100万贯,另外还有比赛的门票,供应了200多万贯,至于户部和宫里,也拨出了200万贯,现在已经花的所剩无几。
    如果再赏赐使者,只怕就要赔钱了。
    不过好在只是免税而已,反正买的都是大宋的货物,又能繁荣市场,还是可以接受的。
    赵祯讲完之后,渤海国的大熊,于阗国的赵力,青唐的董毡,还有其他西域诸国,纷纷再次下跪,感谢天子厚赐。
    梁乙甫和耶律化葛脸都绿了,却也没有办法,也只能跟着跪下。
    赵祯很欣慰,站在万国之上,享受无穷荣光,这滋味真是让人陶醉啊!
    哪怕只有一刻,也足够了!
    赵祯沉吟了一下,才缓缓道:“卿等平身吧,今晚在宫中赐宴,普天同庆。”
    说完之后,赵祯转身,赵曙注意到,父皇的鬓角有些冒汗了。
    显然这一番中气十足的话语,已经透支了皇帝的精力,赵曙急忙跟上,扶着父皇,离开了大庆殿。
    到了偏殿之后,赵祯一屁股坐下,后背已经湿透了,宫人连忙帮着更换服饰,取下沉重的冕旒,赵祯松松垮垮,斜靠在软软的毯子上,脸上止不住的笑容。
    除了高兴,就是高兴!
    历代的王者,能被人们广为传颂的不多。
    这一次的万寿盛典,如此成功,一下子就把赵祯推到了历史的顶峰。
    齐桓公九合诸侯,以葵丘之盟最盛!
    汉武帝封禅泰山。
    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这都是他们的巅峰时刻!
    大宋皇帝相对悲催一些,假如太祖和太宗能恢复燕云,打败契丹,或许也能享受巅峰的感觉,只可惜他们失败了。
    至于真宗,跑到泰山封禅,不但没有爬上巅峰,反而毁了泰山封禅神圣,成了千古笑柄。
    赵祯比他们都幸运,先是拿回幽州,接着重创西夏,开疆西域,在晚年,大宋的国运陡然一变!
    万寿盛典,万邦来朝!
    赵祯一下子被推上了帝王的巅峰,可以和历代明君圣主相提并论,赵大叔在这一刻,真的觉得自己死而无憾了。
    赵曙伺候父皇,喝了两口参汤,恢复了一下精神。
    “皇儿,父皇现在只剩下一个遗憾了。”
    赵曙手一抖,脸变得红了。
    他知道父皇所指,那就是成亲,大婚!
    成家立业,一旦结了婚,他就从小孩子变成大人了,如果顺利诞下龙种,他就是父亲,就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君临天下,再也没有人敢质疑掣肘。
    真正到了那个时候,赵祯也就放心了。
    “皇儿,你心中可有人选?”
    赵曙脸更加红了,他点了点头。
    “有了,只是怕……”
    “怕什么?还有人不想母仪天下吗?”赵祯轻笑着说道。
    赵曙苦恼道:“孩儿也说不好,反正王家人的脾气都挺怪的。”
第789章 哪个王家
    赵祯听到儿子的话语,心中微微叹息。
    果然,这小子还是选了师父家的人……作为一个帝王,赵祯很清楚,他走之后,大宋最大的危机不在外,而在内,不在朝,而在野!
    他撑不了多久,赵曙还不到16,注定了君弱臣强,尤其是曹皇后不懂分寸,妄想拉拢旧派,坏了朝局,弄得连皇后也不能用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大宋的天下会落到重臣的手里。
    是靠着王宁安平衡文官的力量,还是靠着文官,去平衡王宁安的势力……在皇权和臣权,新派和旧派之间,究竟该怎么维持平衡,哪怕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赵祯也没有办法,他只能说,很难,很难……
    不过当王宁安在御前推演,揭示了大宋真正的危机在于工商发展之后,农村的衰败。
    赵祯很清楚,相对而言,千百年来,中原王朝远比周围的国家要安定稳固得多,三百年一次,朝代更替轮回,治乱循环,而草原上,几乎天天都是如此!
    奥妙就在于自从春秋战国陆续改制,到秦汉之后,中原王朝的根基都是农民,而且还都是拥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
    每一个朝代兴起,都会执行分田政策,让老百姓平均拿到一块土地,不多,但是够养活一家人。
    拥有土地的农民叫什么?
    其实在划分上,他们属于小土地所有者,也就是小资,这些人求稳,希望太平,安定,只要这个基础不被摧毁,任何风暴,都没法撼动一个朝代的根基。
    而亡国的过程,就可以看成自耕农破产的过程。
    糟糕的是大宋在立国之初,便没有完全彻底分地,而后又因为向士人集团妥协,没有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
    后续的皇帝不得不发展工商,发展城市,吸收多余的人口,缓解矛盾。
    王宁安在御前分析的那些,原本的大宋就存在,只是因为开发了西域之后,货币供给增加,把这个过程加剧加快了。
    有人要问,能不能停下来,或者向后倒退?
    不可能,绝无半点可能!
    黄金就摆在那里,能不要嘛?
    商机就在那里,能不让人发财吗?
    赵祯想透了,王宁安当然有威胁,可未来能帮助大宋,解决问题的,也只有王宁安,别人根本不成。
    既然如此,娶王家的女儿也就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