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崛起-第4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浙江、江北、两广等省提出的开海要求,朱由检的态度很明确,你得有一个明确的方案。不要看见别人发财了眼睛红了,先搞起来再说。那样没准就适得其反了。各省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怎么办啊?派人去华亭新区学习呗。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

    圈一块地出来,任何对外的贸易,都在这个地盘内进行,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免得搞出成祖年间,某某海外王子跑到景德镇去的事故发生。再一个就是便于管理了。仅仅圈地还是不够的,你得弄出个样子来,看看人家是怎么弄的。

    毫无疑问,华亭新区成为了一个对外开放的模式,被沿海各省进行模仿。这里面的投入很大,但是各省都很有兴趣。为什么?利益太大了。你就拿两广来说吧,从地里位置上来看,他们靠近安南等国家,跟那边的贸易一旦做起来。有很大的利益在里面。更不要说,他们距离南洋更近,现在各省商人,只能去三个开海的省份贸易,哪有在家门口做买卖来的便利?

    要知道,跑海上这个东西,不是你想跑就能跑的,你得等信风。一旦错过了。一年的买卖就算是黄了。所以啊,各省的海上商人。要求格外的强烈。

    事情很多,朱由检有强烈的变革愿望,陈燮这个帮手就累惨了。在京师呆了半年,几乎每天都要跟朱由检一起商谈解决一个又一个突然出现的问题。陈燮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断的灌输朱由检一些自己的私货。大明要长盛不衰,传统的农耕文明。已经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了。工业化生产,提高格物学的地位,对外进行资源掠夺,抢占市场等等。

    崇祯十九年岁春,刚刚破冰的渤海上千帆相竟。大沽口的深水码头上一片人山人海。历时一年多的航行,从大明到天竺、木邦,再回来的过程,充满了多少艰难,外人无从得知。只看见这支由五十多艘武装商船的船队,终于回到了大明的内海。

    海面上护航的战列舰鸣放礼炮,海岸上的炮台以礼炮回应。每一条船上的人都跟疯了似得,在乱叫乱喊。码头上等待的人也很杂,有宗室的人,有官宦家族的人,甚至还有内监。

    陈燮没有在码头上凑热闹,而是远远的看着这一幕。跟着他一起的是大太监王承恩,一直在不断的嘀咕,自家的侄子不知道有没有安全回来。皇家船队的十条船加入了这次的远航,王承恩没法有儿子,过继了一个侄子为自己继承香火,为了这孩子的前途,一狠心就给他弄了条船,也跟着出海去跑这一趟据说能带回一船黄金的买卖。

    能不能带回来一船黄金不好说,但是只要能安全回来,肯定能大大的发一笔。码头上来自各地的商人,已经枕戈待旦了。香料、玉石、象牙,这些东西有多少就收多少,你还别担心没银子,更不要担心卖不掉,大明的有钱人可不少。如果说之前的皇家船队,只是让大家看见了巨大的利益,那么这一次的海上大规模的贸易船队,则是真真切切的利益。

    几乎有点家底的大臣,他们的族人都投入到了这一次的海上贸易之中。一家人买不起船,那就大家合伙,担心风险太大,好办,找几个人一起分担风险。总之各种手段都有,像王承恩这样的,自己没多少积蓄,陈燮直接借一条船给他和吴直一起做买卖的,属于特殊例子。

    吴直这次也想来,可惜他的地位不够,皇家船队的十条船能带回多少利润,朱由检的心里很着急知道,干脆就给王承恩派来了。这是从印度啊,天竺回来的,那边按照陈燮的说法,遍地都是黄金啊,就等着大家去搬。其实都知道就是一个说法,要是印度都是黄金,何苦泰西欧巴罗人要到大明来?无非还是贸易的利润巨大,能挣多少大家心里都不是很有底。

    士兵们在码头上拉了一条警戒线,第一条船靠上码头,其余的船在浅海下锚。从这条船上下来的第一个人,一身太监打扮,众人一眼就看出来这是皇家船队的管事太监韩赞周,这一次往印度去,他主动请缨。就一个要求,回来后能回家养老。

    韩赞周的身边跟着一个张巡,这一趟出去,整个人都晒成非洲大叔了,就这样依旧精神很好,就是刚下船,走路有点打飘。等在码头上的小太监立刻迎上去,领着两人出来,找到在安静处呆着的陈燮和王承恩。

    远远的看见这两位走来,陈燮肃然而立,遥遥拱手:“二位一去经年,海上风浪大,九死一生归来不易。陈燮这里拜谢二位,你们给大明开了一个好头,你们开启了大明对外海上贸易的先河,你们是大明永远强盛的先行者。”

    一番话说完,张巡还好一点,韩赞周已经蹲在地上,抱头痛哭。陈燮和王承恩也不劝他,任凭他在这个安静的角落里发泄。在大海上航行,真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这一点陈燮很清楚。韩赞周能坚持下来没有疯掉,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放着华亭船舶司的好差事不做,去出海远航,这点陈燮真的很佩服他。

    嚎哭了好一阵子,韩赞周才站了起来,整理了一下衣衫,朝京师的方向遥遥拱手:“万岁爷,奴婢活着回来了,十条船,一条也没少。”众人跟着朝京师拱手,韩赞成这才继续道:“总管,国公爷,奴婢失礼了。”陈燮笑了笑,王承恩摆摆手示意不碍事。这时候韩赞周才转身,做了个请的手势:“张大人,该你了,告诉大家,我们都带回来什么。”说起这个,韩赞周一脸的自豪,语气里满是得意。

    张巡上前,笑着拱手:“大总管,国公爷,卑职从大明出发的时候,带了十条船的货物,价值八十万银圆。这一趟回来,船上装了十吨的黄金,印度那个地方的黄金真是多啊。可惜,后来他们都不愿意给黄金了,非要拿货换货。卑职只好收了一些象牙、翡翠、香料、宝石之类的物件。具体价值多少,卑职也不太清楚。象牙装了三船,香料装了三船,翡翠原石三船。考虑到海上航行的不便,每天船都没装太多,也就是装了一半的量,其余的都要装食物和淡水。呵呵,即便如此,每条船也能装不下一百吨的货物。”

    吨这个单位,现在已经很流行了,多少料这个,已经是历史了。陈燮给这个时代带来的新的单位,一点一点的融入这个时代的生活。

    这一条船上,除了十吨黄金,接没装别的东西了,更多的是带着卫队,还有各种补给,韩赞周和张巡的座船,待遇还是比较高的。即便如此,十吨黄金的数量,也让王承恩浑身发抖了,这是什么概念?这是整整二十万两黄金啊!这才过去多少时间,这才投入多大,这年月你做啥买卖能挣二十万两黄金啊。

    别的不说了,就这二十万两黄金,就足够让王承恩浑身血都燃烧了。更不要说了,还有那么多船的货物。好一阵王承恩才缓过劲来,问了一句:“我那侄子呢?”

    韩赞周笑道:“平安无事,带回来一船的货物,听说黄金也没少带。”(未完待续……)

第六百二十六章大修铁路

    第六百二十六章大修铁路

    东厂番子出动了,牵着牲口拉着马车,虎狼一般的来带码头上,一时之间鸡飞狗跳。呃,这是过去,现在的锦衣卫和东厂出动,老百姓可不会太害怕,尤其是天津这一代的百姓,他们有见识。知道厂卫出动,倒霉的是官员,寻常百姓不会为难。不然的话,御史会让他们知道什么叫不许扰民。

    尽管如此,厂卫出现,码头上还是很自觉的让出道路来,这是人家的船靠岸了嘛。吊臂将一个一个箱子吊起来,放在马车上的时候,又一艘船停在了另外一个泊位上。码头上工人忙活了起来,如今的大沽口,不少人靠海运的装卸吃饭。

    王承恩带来了一千多人,还有三百辆四轮马车,这是宗室的一个买卖,宗室车队。专门承接一些运输的活,辛苦是辛苦一点,一年下来守着通衢大道,货源充足,不少挣呢。听说从天津到山海关的铁路要开工了,这车队的好日子可不长了,以后只能跑天津到京师的买卖。回头铁路通到京师,就只能跑短途了。

    沉甸甸的箱子,压在马车上,弹簧钢板咿呀呀的响,一看就知道这货有多沉了。

    王承恩是不会呆的太久的,与韩赞周一道去天津,明天一早就得赶回京师去。张巡得留下,他有那么多货物要处理,没有半个月的功夫,怕是没有空闲了。

    随着海运码头的兴起,周边自动衍生出一个城镇,天津府光是卖地,就不少挣银子。这都是跟陈燮学的,在码头附近弄一片土地出来,平整之后修一些仓库和街道。仓库都不带卖的,租金一年就是一百两,爱租不租,来晚了你都租不到。这笔银子,自然是进了天津府的小金库,不带对上面交的。所以这个天津知府。现在是个热的发烫的位置。

    类似的职务还有很多,华亭知县杨龙友就放了话,给个巡抚都不还。松江府知府阮大铖倒是想往上爬,无奈一直被按在这个位置上,怎么折腾都没用。只能无奈的叹息,接受现实。

    码头一条一条的船靠岸,十个泊位能忙活十天八天的,才能把这些船卸货完毕。人都开始下船了来了,在海面上下锚的海军。放下来一些小船,补充一点物资后,就得回旅顺去休整。大明海军现在就是陈燮的私人军队,各省的小船队,那就呵呵呵了。

    这个现象,大明官场也有人提了出来,是不是改变一下。对此,朱由检没有说话。陈燮也没有说话。实际上私下里,两人是有过交流的。朱由检认为。陈燮掌握海军的好处,就是不会让海军荒废。即便是陈燮个人的海军,朱由检也认了。这不是危言耸听,大明是有先例的。当年郑和下西洋,多少船只,最后都荒废了。

    还有一点就是养舰队的开销太大了。朱由检真心是负担不起。他现在忙着捞钱呢,有人替他守着大海,有什么不满意的。甚至在私下里,朱由检还对太子交代,今后这个大明海军。就姓陈了。国公爷没了,那就是兴海王的,任何人都不能插手这个。就算是将来海军属于朝廷了,陈家的后代也是海军的首领不二人选。

    朱由检还是很清醒的,深知舰队落在大明官员的手里会出什么鬼怪。在大明官场的监督机智还没有完善之前,在大明的力量还没有达到一个水准之前,海军还是不要去碰了。

    能抓的东西很多,从辽东来的铁路,这个东西朱由检就很感兴趣。可以从辽东修到天津,自然可以从天津修到京师,再修到口外嘛。如果不是陈燮说过,目前的架桥技术还不足以保证铁路桥梁在黄河长江等大河上的安全,朱由检都想过是不是要修一条铁路通到南京。

    这是很现实的问题,铁路的利益太大了。尤其在辽东,这条铁路是属于陈燮私人名下的一家铁路公司,每年数字巨大的货运量,别看收费还有点高,商人们都愿意铁路运输。为啥?安全、快捷、省事,不然用马车运输的话,一路上的开销算进去,实际投入比火车还多不少。

    现在这个火车,不但有货运,还有客运。从旅顺到沈阳,一路往北修到通辽,最终到哪现在还没有一个定数。如果大明的疆域内,用铁路把各个地方连一起,那是一个什么景象?想象朱由检都热血沸腾。铁路该怎么办,这个问题朱由检很矛盾,一个是皇家承办,这需要巨大的投入。有这笔银子么?没有。关于这个问题,朱由检一直犹豫,要不要问陈燮。

    最终朱由检还是没抗住,在见到了运回来的黄金后,朱由检迫不及待的出了宫门,带着王承恩和几个侍卫,便装出门,找到陈燮的府上。从天津回来的陈燮,正在收拾行装。这一次陈燮要去的地方是辽东,修一条铁路把沈阳和釜山联系起来,强化对朝鲜和日本的控制,这一想法存在很久了。这两个国家呢,顶在大明的腰眼上,实在是太重要了。当然现在没有哪个国家能对大明构成太现实的威胁,将来呢?陈燮不可能明知道将来的可能出现的世界格局,却一点准备都没有。现在大明走到了世界的前面,不等于一直会走下去。大英帝国称霸世界两百年,最终还不是轰然倒塌了么?

    所以呢,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培养一批新时代的官员,让他们知道该怎么跟这些外国人打交道,别整什么礼仪之邦啊,没利益的事情别干,那叫傻!

    大明的礼部,说实在的,陈燮早就想动一动了,可惜一直没这个条件。不过不要紧,最多二十年,条件就成熟了。谁能看着大把的银子不挣,为了搞面子工程做赔本买卖?一次两次就算了,次数多了,谁都不傻。还是那句话,利益是推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