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贼-第4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下来的几天里,李双财竟也被这种近似于无畏的心态所感染了,不论流贼的喊杀声如何震天动地,那些三卫军的老卒们仍旧有条不紊,码放好打击登城贼兵的滚木礌石,将从仓库里拖出的床弩用绞车缓缓的扣弦上箭。

    也就是从那时起,一场颠覆李双财意识的战斗开始了,第一天的战斗,贼兵如蚂蚁蝗虫般的冲向了临淮城的城墙。临淮守军仅仅三千人,分散到四面城墙上,便显得稀稀拉拉。

    可是,奇迹也就在这一刻正式上演,想象中惨烈的登城战并没有发生,因为就在那些流贼即将冲到临淮城墙下时,此起彼伏的爆炸声震耳欲聋,李双财觉得脚下的城墙都在不住的颤抖。再看城墙下成千上万的流贼已经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仅仅一瞬间的功夫,流贼如虹的气势便被打了下去,此后再度攻城便再无那排山倒海的架势。直到太阳落山,天色彻底黑透,此战竟没有贼兵一人曾蹬上临淮的城墙。

    三卫军几乎全程使用着他们所能利用的火器,有打远的,有打近的,甚至连城中的鞭炮都被三卫军搜罗了出来,被点燃了扔到城下密密麻麻的流贼人群之中。突如其来的鞭炮爆炸在流贼中引起了一阵混乱,不明情况的密集的流贼互相踩踏之下,竟然还死了上百人。看的李双财连连咂舌,这人多竟然也全然都是一件好事。

    接下来的守城之战,李双财只觉得自己已经看的眼花缭乱,城中三卫军老卒变着法的使出了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招数,一次又一次将前来攻城的贼兵打了个屁滚尿流。渐渐的,提心吊胆的李双财被这种情绪所感染,仿佛城中的守军不仅仅只有三千人,那城外的贼兵也没有二十万。

    李双财很快也加入到了轰轰烈类的守城战,由于他带来的几百多人并没有多少实战经验,所以开始的时候,他们仅仅充作三卫军的老卒的后备力量,平时只做些搬搬抬抬的工作,但随着战斗强度逐日增加,忍受匮乏之下,李信便将李双财也用到了第一线上。

    李双财这时才发现,仗居然还能这么打,打来打去之下,他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这并不是惨烈的战斗,而是一次将人累的汗如雨下的游戏。只是这游戏对于城墙下那群贼兵却无异于噩梦,几天的高强度战斗中,城下已经堆积了如山的尸体。

    由于战斗极为频繁,双方距离又如此之近,任何一方都无法从容处置这些堆积如山的尸体,尽管已经时近初冬,但毕竟地处江淮,那些尸体还是不可避免的腐烂,李双财的鼻腔里终日充斥着逐渐刺鼻的臭气。

    不过李双财却不知道,就在他逐渐享受这种“轻松”的守城战时,牛金松正在心有忧虑的向李信汇报着,各种储备物资的消耗量,其中消耗量最大的就是火药。三卫军随军带来的火药已经消耗的所剩无几,只能在维持一天左右的高强度战斗。

    “不是在临淮的府库里发现了大量的黑火药吗?”

    第一炮兵营营官海森堡耸耸肩道:“临淮府库中的火药和咱们带来的没法比,很多已经板结,要么就全是粉末,甚至还有一部分受潮,这些火药按照三卫军的标准充其量,仅仅能算作半成品,要重新颗粒化,烘干才能投入使用!”

    海森堡罗里吧嗦的说了一大堆,所要表达的核心意思就是,这些火药全部不能使用。李信不禁皱眉道:“好歹也是半成品火药,你们就没组织人手进行再加工吗?如果凡是都要我来亲力亲为,你们还当的什么军官,什么将军?”

    海森堡做出了一副无辜的表情,再度耸肩,不卑不亢的顶了一句:“侯爵阁下,身为军人,第一要务只有打仗,其他的琐碎之事,不在指责之内!”

    海森堡一向古板,几乎是三卫军中除了陆九以外,唯一一个敢与李信顶嘴的人。不过这回他显然也有些激动,竟然将神圣罗马帝国的乡音也带了出来。

    牛金松在李信与海森堡面前向来有自知之明,早就已经不是朝阳堡那个天真憨厚的牛蛋,于是大眼瞪小眼,不理会两个人的拌嘴,只当看个热闹了。只是这热闹看的人并不轻松,他还真怕镇虏侯被海森堡顶的怒不可遏起来,做出什么不理智的事情。

    孰料,半晌之后,李信竟然笑了。

    “好好好!我说不过你,这事不找你便是!牛蛋……”

    尽管牛金松已经有了御赐的名字,但李信从来只叫他牛蛋,牛金松抗议多次无果之后,也只好听之任之。

    “这事你安排下去,战兵人手不够,就从那些俘虏中挑些老实人来做,要尽快将这批黑火药颗粒化烘干,咱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只要咱们在临淮城一天,流贼就不敢堂而皇之的放开手脚强攻凤阳府!还有,派去与凤阳巡抚朱大典联络的人有消息了吗?”

    牛金松这时才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珠,“回大将军,总共派了无波人出去,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人回来,只怕……”这凶多吉少四个字,他觉得不吉利,并没有说出口。

    按照李信的计划,他准备在临淮站稳了脚跟以后,便与凤阳巡抚朱大典联系起来,双方配合,与二十万流贼打一场漂亮至极的守城之战。只是此刻竟迟迟与之联系不上,真真是让人着急。

    流贼在经过了连续十多天的猛攻猛打之后,仍旧在临淮城下难进寸步,士气已经低落到了极点。由此,革左五营的几位首领在商议了一番之后,决定对临淮城进行团团围困。

    临淮城方圆三里,若想团团围住,并且任何一处的纵深能挡得住官军奋力一击的突围,至少需要拨出十万人。革左五营的几个首领肯定不会同时出动十万人来针对临淮,于是之后退而求其次,进行重点防御,只重重围堵住临淮城的四门,以此来断绝临淮城内外的物资输送。

    负责攻打临淮的是改世王刘希尧,眼看着自己的部下死伤甚重,早就心疼不已,自然满口子的答应了下来。就在他绞尽脑汁琢磨该如何攻下这座仅有三千官军把守的小城时,一个好消息传了过来。贺一龙竟然带着本部人马浩浩荡荡的赶来增援。将刘希尧高兴的连连说贺一龙雪中送炭。尽管三营的头领们都鄙视二贺,但贺一龙毕竟带来了两万生力军,有了这些人马的填补,刘希尧甚至已经决定在两日后再进行一次大举攻城。

    当天深夜,李信仍在与众将召开军事会议,因为他们也注意到了围城的贼兵居然又来了两万援兵,这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了一场大战即将不可避免。可眼下城中的火药还没有完全烘干,若马上便开战,三卫军只怕力有不逮。

    一群人正纷纷发言的当口,忽然有亲兵进了厅中,在李信身边耳语了几句,就是这几句耳语,居然让李信失声问了出来:“你说甚?有流贼模样的人带来了张阁老的亲笔信?”

    那亲兵重重点头,从怀中掏了出来,捧在李信面前。

    “小人识的几个字,却无法辨认这是否阁老真迹,请大将军过目!”

    这等敏感时刻,流贼强攻临淮不下,难保不能使出一些阴谋诡计,而张方严此时恐怕还在苦苦调兵,而被人左右推诿呢。

    李信将那信件展开后,却见果然是张方严的笔迹,其上还盖着张方严的官私印鉴,流贼是万万难以作假。同信还附上了何腾蛟的信件,亦是何腾蛟笔迹。只是两封信上所言的同一件事却让李信难以置信,贺一龙竟然被招安了!

第六百零一章 临机决断

    贺一龙被招安,李信实在难以置信,不知道是张方严与何腾蛟的**能力太强,还是贺一龙想招安想疯了,居然也敢干与虎谋皮的事。再说了,眼下流贼虽然被三卫军突然攻占临淮的军事行动搞的有点焦头烂额,但远没到大势已去的程度,毕竟朝廷在南直隶的绝大多数官军都打着坐山观虎斗的心态,所以他们就算一战而不成,全身退走也是绝然没有问题的,总不至于非要投降不可吧!

    李信将张方严与何腾蛟两个人的信件颠在手中,竟觉得实在有些烫手,信与不信都教人实在难以立下决断。毕竟张方严与何腾蛟两个人都不是那种不靠谱的人,如果他们认为招安可行,或可当真有可行的道理。几经思量他还是放心不下,便又展开了两个人的亲笔手书,仔细的重读了一遍,仍旧没有什么其他发现。如果说有一点算作特别的发现,那就是他在张方严的信中读到了一则小典故,还是当初在山西时的一段插曲,但也是与贺一龙招安这件事本身没有关系的,或许他是暗指自己信与不信可临机决断?

    不过,这个念头在李信的心里并没站住脚,毕竟这等大事若用这等根本没有事先约定的隐秘方式来传达,也太不靠谱了。粗心大意,意会不到岂非弄巧成拙?

    而且重点还不再张方严与何腾蛟的信上,而是另一封来自贺一龙的信件。信件的字迹匠气实足,与那些进士阁臣的笔迹比起来,有着明显的刻板拘束之意。

    李信虽然在这明朝于世人眼中是个不折不扣的武夫老粗,可在那个他出生的年代,也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了,因此对这笔迹也有着自己的一套判断,比如朱由检、杨嗣昌这等人,手书中的字迹奔放而高调,下笔自然就有笔走龙蛇的意味,再如孙承宗虽然看着沉稳大气,实则内敛无比,而外在显露的那些许大气,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

    再回到张方严的笔迹上,仿佛每一个字都好像打磨过一般,让人挑剔不出毛病来,却又总能在不经意之处勾出意外一笔,打破了那种时时刻刻的拘束,反而使得险些归于下乘的书法,更进了一个层次。

    不但这些身居高位的有出身的文臣,就连有些太监那一笔字也往往让李信拍案叫绝。就拿他那老搭档,监军太监高时明来说,虽然为人颇受诟病,但一手字写的大气磅礴,若单单以字论字,又如何能看出这乃是出自一个无根之人。所以,李信每每看到这些人物的亲笔收书之时,就仿佛看到了一笔绝好的佳作一般,有时甚至不无意。yin的暗暗想着,这些文书若保存到自己出生的那个朝代,随便拿出一本来拍卖,想必都要价值连城吧。

    贺一龙这封信的笔迹与前述所有人相比,远远落于下乘,想来多半是出自那乡间的以字谋生之人的手笔,若贺一龙那等粗鄙莽夫也能写出这等匠气十足的字来,也算是天下一奇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不看字迹,只看这信中的内容,很明显便是一封口述的信件,其间参杂着不少俚语粗言,意思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他贺一龙将会全力配合李信守住临淮城,而且不但可以配合三卫军守住临淮城,还能够里应外合,一举击败革左五营,甚至斩杀老回回马守应等人也不是难事。

    只是,他还提出来,能否成功还要看朝廷堂堂镇虏侯有没有这个胆量,敢于和他配合一番。虽然便面上甚是恭敬,但却在字里行间里透露出了一种不屑,认为李信根本就不敢冒险一试。

    李信当然看得出来,这是贺一龙在使用激将法,但他却不会因为赌气或者脸面的事,去拿三卫军三千生命去冒险。同时,他也不会盲目的拒绝一切看似不太可能的机会,比如眼下贺一龙提出来的办法,他还要与身边的几位部下商量一下,毕竟群策群力,有时候也会查漏补遗,一个人再厉害也总有疏漏的地方。

    “镇虏侯万万不可!贺一龙贼子野心,俺们在东昌府让他吃了那么大的亏,这厮岂能咽下这口气,如果与他合作就是上了贼当!”

    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竟然是编外人员的李双财,这是出乎李信预料之外的,李信允许他加入三卫军却并未将他和带来的部下正式编入三卫军,毕竟加入三卫军是要经过一系列考核的,规矩绝不能破,所以战场上也只有先如此折中一下。尽管李双财认为就算编外,也已经正式成为了三卫军中的一份子,而且战斗时也的确表现出了超人的毅力,并没有因为是新丁而出现怯战甚至是恍然不知所措的状态,仅仅在初见大批尸体时,曾有过不适应的反应,但这是人之常情,除此之外,他的表现在三卫军中都应属上乘了。

    更为难得的是,李双财在皇权思想长大,居然也敢屡屡只以权威,虽然他的命令在很多人看来,几乎已经和金口玉牙相比,很多人就算心中不以为然也很少肯主动开口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虽然李信也甚笃大事须独断这种军事信条,但集思广益也是增加多样性,与查漏补遗的一种手段。毕竟你提你的意见,我接纳与否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但是,这在官本位至上的明朝来说,提意见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意见本身上,而是上升到了另一种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